流行性感冒多以疫毒挟时邪为患,病邪多由口鼻而入,初期病在肺卫,挟寒、挟热,继则传于肺胃,气营两燔,甚可波及营血、内陷心包,当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因其具有流行性感冒共有的特征,故也可称之为“时行感冒”。2009年、2010年吉林省防治流感中医药专家组先后制定和补充了吉林省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从中医五运六气等理论方面探讨了流感的发病及病情演变情况,认为其防治当以解表宣肺、培土化湿为根本,即培土以升阳、温阳以化湿、芳香以祛浊、理气以宣肺,并合“三因制宜”原则。结合2018年寒水司天,火气用事,肺金易于受损,其终之气为湿气大行、土气不行、脾不得养,2019年土运不及、风气流行等,2018年末到2019年初,我省运气特征当为寒湿主气、火风兼行、土金不及,修订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暂定)如下:
一、辨证论治
(一)分型论治
1、风寒挟毒证
症状:身体发冷较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身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或兼恶心呕吐、腹泻,舌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方药: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10g、枳壳10g、茯苓15g、桔梗10g、藿香10g、炙甘草5g。
2、邪郁肌腠,肺热壅盛证
症状: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咽痛,目疼鼻干,眼眶痛,咳喘息粗,咳痰黄稠而腥臭,心烦不眠,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浮数或微洪。
治法:疏风解肌,宣肺泻热。
方药:柴胡20g、葛根15g、荆芥10g、防风15g、羌活15g、栀子10g、知母10g、生黄芩15g、浙贝10g、麻黄10g、生石膏50g(先煎)、杏仁10g、炙甘草5g。
3、风热疫毒证
症状:发热重,头胀痛,周身酸痛,乏力,鼻流粘涕或黄涕,咽喉疼痛,咳嗽吐痰黄稠,舌燥口渴,舌红,苔黄或厚腻,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花15g、连翘15g、桑叶10g、菊花10g、生黄芩15g、桔梗10g、牛蒡子15g、竹叶10g、芦根15g、薄荷(后下)10g、生甘草5g。
4、毒热壅肺证
症状:高热不退,咳嗽剧烈,夜间不能入睡,无痰或少痰,气急鼻煽,甚至喘憋,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乏力,活动后气促,心悸,舌红或紫绀,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肺。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50g、葶苈子20g、生黄芩15g、生大黄(后下)10g、瓜蒌15g、桔梗10g、浙贝母15g、炙甘草10g。
5、余邪未尽证
症状:疾病恢复阶段,身不甚热,仍咳嗽,咯痰少或无咯痰,微恶风,咽痒,舌淡,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化痰。
方药:紫苏子10g、生黄芩10g、荆芥10g、桔梗10g、紫苑10g、炙百部10g、白前10g、陈皮10g、僵蚕10g、蝉蜕10g、炙甘草5g。
注:上述辨证分型及用药用量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加减运用。
(二)中成药
1、发热甚者
(1)中药针剂
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2)中成口服剂
解肌清热颗粒(院内制剂)、疏风散寒颗粒(院内制剂)、连花清瘟胶囊、柴芩清宁胶囊、小柴胡颗粒、紫雪丹等口服。
2、腹泻甚者
可选用厚陈理气胶囊(院内制剂)、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口服。
3、便秘者
可选用六味安消胶囊、麻仁软胶囊、防风通圣丸等口服。
二、预防
(一)、一般预防
1、起居预防
(1)衣:以御寒防风为主,依据寒温增减衣物。
(2)食:多食新鲜蔬菜,少食辛辣之品,适量、适温。
(3)住: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染,保证充足睡眠。
(4)运:调畅情志,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2、药膳预防
(1)神仙粥:将糯米50克冲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再加入葱白7根(约30克)、生姜7片(约15克)共煮5分钟,然后加入米醋50毫升搅匀起锅。连服5日。
(2)莲须葱白与根2根、生姜5片、红糖30g,煮汤3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150ml,连服7天。
(3)三白汤:白萝卜500g、白菜根300g、莲须葱白100g,水煎服,可供5人一日量。
(二)、药物预防
1、扶正除疫颗粒(任继学国医大师经验方,院内制剂):红景天15g、大青叶10g、贯众10g、虎杖10g。
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扶正祛邪、清热透毒,能清除时疫病毒,促使病毒不能在体内吸附。适于密切接触流感患者人群预防罹患流感使用。
注意:患慢性腹泻者勿用,孕妇慎用。
2、预防流感方:
方药:羌活10g、黄芪10g、生白术10g、黄连5g、防风10g、清半夏5g、陈皮5g、柴胡5g、炙甘草5g。
治法:升阳益气和中,祛风除湿清热。
用法用量:口服,每付药煎取3袋,每日2袋,连服3天。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人群预防流感用药,适用于:
(1)平素脾胃虚弱、易挟湿热的人群预防流感用药;
(2)确诊或疑似流感或出现流感样症状人群属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者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