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寒论》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解读】这两条涉及到传经病变,先要明白传经的道理,比如我们拍打一个球,一定是接触面先发生形变凹陷下去,接触面在受力变形后会把这个力传递给球体,整个球就会变形。于是球飞出去了,球击打到地上后又受力被大地反弹回来。类似牛顿摆。
太阳皮表受寒挛缩如同被寒风击打了,那么皮表就会收缩形变,等于是蓄了能。就像拉开了一张弓一样。在皮表部位紧缩着松不开。这就是太阳受之。如果这个时候摸脉是静的,说明是太阳皮表自己在承受着这个形变的张力,没有传递给身体里面。
如果出现了想呕吐,烦躁则代表了太阳皮表这个张力已经传递给少阳和阳明了。少阳,阳明就是半表半里层和里层发生了形变。这就是病已经传了,后面是过了二三日如果还没有出现烦躁和颇欲吐的症状说明还没有传。是按时间补充了一条。这里颇欲吐传少阳,烦躁传阳明。太阳病要么往里面传,要么往外面释放,往外面释放就是好了,往里面传就是传经病变。
如果传递给半表半里,则胃里面生的气就无法通过半表半里传递出来,所以胃里压力就会增加,压力冲击胃上口贲门造成的感受就叫颇欲吐。如果再内传到里层,里层也受力产生紧绷的张力了,那么就不单单是颇欲吐了,而是会产生烦躁感。烦在肾,燥在胃。烦和燥都是人神的一种感受。
很多人站过军姿吧?如果站上一个小时不动,是不是很难受,阳明里层蓄能之后就等于是里层处于绷紧状态不能动了,既要承受着热压还处于紧绷蓄力状态,所以人神的感受就是烦躁。在太阳皮表的紧绷是恶寒,在里面紧绷是烦躁,半表半里玄孔紧绷闭合后是胃的反应表现为颇欲吐。就是胃的揉动生化能力还在,但是胃气通过半表半里往外走的路被封了。所以胃气只有从胃上口贲门逆行出来叫呃逆。
针灸减肥有原则
针灸配合饮食效果更佳,配合控制饮食的原则是:不饿不吃,饿了再吃,吃青菜及瘦肉,蛋类,吃到饱了即可,不吃甜食及肥肉、土豆、藕、粉条等。针灸减肥最合适的年龄是在20-40岁之间。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客观地说,有些人用针灸减肥的方法效果不明显,对于有效的人来说,针灸减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指望几针扎下去就能够变得身材窈窕,那是不现实的。
针灸减肥效果最好的是成年肥胖者,最合适的年龄是在20-40岁之间。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通过经络调节,针刺点穴,对腹部脂肪堆积者减肥效果比较突出;其次对于体内水湿太重的肥胖者而言,通过针灸可利尿、发汗,从而达到消除水湿的作用,达到减肥的目的。
一些人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因而饥饿感强烈,一直都有想吃东西的冲动,这类肥胖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胃火旺”,针灸的功能是降低肥胖者的胃火,降低或抑制肥胖者亢进的食欲,从而减少食量,避免过量进食,并抑制其肠胃消化及吸收功能。
另一些人肥胖是习惯性便秘所致,针灸可达到通便的作用;还有就是更年期女性肥胖,这个时期的女性由于活动量少,内分泌失调,如果饮食上不严加控制,很容易堆积脂肪,造成肥胖,针灸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而达到减肥目的。
针灸减肥三大要领
第一,针灸减肥的患者应该是成年后肥胖者,此类患者比较容易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顺利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
第二,针灸配合饮食效果更佳,配合控制饮食的原则是:不饿不吃,饿了再吃,吃青菜及瘦肉、蛋类,吃到饱了即可,不吃甜食及肥肉、土豆、藕、粉条等。
第三,针灸减肥过程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调节功能用自身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平衡的过程,所以针灸减肥,停止之后不会很快又发胖。针灸减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指望几针扎下去就能够变得身材窈窕,那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社会上针灸减肥名目繁多,治疗机构也是鱼龙混杂,一定要选择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的、有执业资格的医疗单位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和治疗下进行减肥和调理。不当的针灸不仅不减肥反而危害到健康,减肥人士一定要谨慎!
缓解腹泻的中医食疗小方
夏季最折磨人的疾病,腹泻绝对算一个。今天我们就来推荐几个针对不同腹泻类型的中医食疗小方,试试用食物治愈你受伤的小肠胃。
湿热型腹泻
主要表现:粪便色黄褐而恶臭;因湿邪在内而致泻下急迫;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舌质偏红、脉濡数或滑数。
湿热型腹泻食疗小方
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200克、绿豆50克、大蒜5头、盐适量,共煮一小时饮用。盐要等要出锅的时候再放。
苦瓜拌蒜泥: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头。苦瓜切丝,大蒜加工成泥,再加适量的米醋、酱油、香油拌匀食用即可。
马齿苋粥:齿苋粥马齿苋100克、薏米仁30克、粳米50克,共煮成粥食用。
寒湿型腹泻
主要表现:大便清稀如水样,伴有腹痛肠鸣,寒湿内阻,脾胃满闷,食少厌食,兼有恶寒发热,鼻塞身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寒湿型一般伴有一些感冒症状,多是外感风寒引起的。
寒湿型腹泻食疗小方
莲子生姜粥:莲子50克、生姜30克、红糖30克、粳米100克,莲子和粳米先煮半小时再放入姜、糖煮10分钟食用即可。
伤食型腹泻
主要表现: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的食物。腹痛,泻后减轻。胃脘部不适,打饱嗝臭味较重。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伤食型腹泻食疗小方
山楂山药粥:山楂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加适量的红糖然后煮粥食之。
腹泻“挖”的这些坑,勿入!
误区一:乱吃止泻药
夏季腹泻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若一腹泻就吃止泻药,也就意味着体内的“有毒物质”滞留,可能再次出现更严重的腹泻甚至诱发肠道疾病。
建议一般情况下,一天腹泻不超过3次,不必急着吃止泻药、消炎药等药物,适当多喝些水,吃点粥,补充淡盐水。
误区二:腹泻就吃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肠道功能紊乱、食物中毒、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抗生素无法杀灭葡萄球菌等病毒及寄生虫。
抗生素不仅会导致有益菌死亡,还会造成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病菌大肆繁殖,破坏菌群环境,反而加重病情。如果病情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化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遵医嘱选用药物治疗。
误区三:啥也不做,硬扛
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自愈的可能,但若毫不在意,也可能出现更大的隐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产生的有害物质,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腹痛、头痛甚至肌肉麻痹、呼吸衰竭。
腹泻应兼顾“排毒”与“止泻”,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对于轻微的腹泻,一般专家都会建议加强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腹泻刚好转时也不应掉以轻心。
温馨提醒
轻度腹泻可以在家自己调理。但如果比较严重,如腹泻一天数十次并且出现发烧脱水的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发热、腹泻、呕吐、大量出汗后的电解质紊乱往往可以诱发严重的恶性心血管事件,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
夏季吃姜有三个理由!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立夏之后,你家里准备生姜了吗?我国人民食用生姜历史悠久,《论语》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等功效。
那么,夏季吃姜,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夏季吃姜,好处多多
1增食欲、促消化
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而生姜具有的姜辣素,能够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起到改善食欲以及促进消化的作用。
特别是醋泡生姜,对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尤其有用。但是平素胃热、易于反酸的人群尽量避免。
2预防、治疗空调病
夏季吹空调,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让人体受寒,引发空调病,可能出现喉咙干、鼻塞、流鼻涕、咳嗽等不适。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升发阳气的作用,对于受寒而引起的空调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效果。
3防暑降温、助排汗
生姜,是一种温性的香辛料,能够让身体各部位血管扩张,提高身体的散热效率,促进排汗降温。同时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及适当盐分,防止人体因为暑热而生病。
注意!吃姜有禁忌
1不可过量
夏季天热,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症。生姜味辛性温,属热性食物,过食生姜容易上火,因此“夏吃姜”不宜多吃。
另外,由于姜皮略呈凉性,有利水作用,一般情况下吃姜无须去皮。
2腐烂的生姜不能吃
已经腐烂的生姜不能吃,切开颜色变褐的生姜也不要吃。
因为,已经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能使肝细胞变性,尤其有肝炎病史的人更不要吃腐烂的生姜。
3晚上不能吃姜
俗话说:“晚上吃姜,如吃砒霜。”事实上真的如此么?其实并不全是。
生姜味辛性温,能升阳散寒,在早上或者中午阳气旺盛的时候吃,更有助于阳气升发。
如果是平素阴虚或者内热,易于上火情况的人群,需要尽量避免晚上吃生姜,以免造成上火症状或者虚烦失眠等情况。而阳虚或者正常人群则完全不需要担心,晚上也是可以吃姜的。
4需辨体质
阴虚火旺、有内热之人,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尤其是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的人,常吃姜会加重阴虚燥热症状。
好吃的生姜食谱
1醋泡姜
生姜被醋泡过以后,借助醋的收敛作用,可以把生姜的发散和温暖作用发挥到极致,适合体内寒气较重者。
做法:将生姜切片,放进罐子里。在罐中倒入陈醋或米醋,一定要没过生姜。盖上盖子,密封,放入冰箱或其他阴凉处。大约一星期左右就可以吃了。
注意:醋泡姜最好在早饭后吃,不可空腹吃,不要吃太多,两三片即可,吃太多会导致胃热。
2神仙粥
此方能解表散寒,和胃补中,对由外感风寒引起的较轻的风寒感冒,可起到“粥到病除”的效果。做法:取葱白7根,生姜7片,糯米50克,米醋50毫升。将糯米淘洗干净,加适量清水煮成稀粥,再加入葱白、生姜继续煮5~7分钟,然后加入米醋搅匀起锅,趁热服食。
疾病辨证法-气血辨证-血病辨证-血寒证
血病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依据血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四诊收集来的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疾病中有无存在血液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诊断。
临床上血病证候的分类有两种:血液亏虚,主要包括血虚证,属虚证的范畴;血液运行失常,主要有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血液的病变与脏腑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掌握血液病变的规律,可为辨别脏腑病变的病理性质打下基础。临床上常见的血病证候有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和血寒证。
血寒证
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所产生的证候,其主要表现为患处冷痛拘急等,属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又称为寒客血脉证。临床表现:形寒畏冷,手足苍白,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暖痛减,或痛经,月经愆期,经色紫暗,量少,夹有血块,痛经、闭经,肤色紫暗发凉,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
血寒证是因寒邪侵犯血脉,或阴寒内盛,凝滞气机,脉道拘挛,血行不畅,凝滞脉络导致的。寒凝脉络,困遏阳气,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得流通,形体失于温养,所以常表现为形寒畏冷;寒客血脉,脉道拘挛,血行不畅,所以症见手足苍白或青紫发凉;寒凝气机,“不通则痛”,所以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寒冷疼痛;寒性凝滞收引,所以其痛具有拘急冷痛、得温痛减的特点;寒凝胞宫脉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症见痛经;寒凝血瘀,经行不畅,所以月经后期,经少色紫黯并夹有血块;寒凝血瘀,月经不行,则导致闭经;肤色紫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均为阴寒内盛,血行不畅的表现。血寒证属实寒证范畴,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寒凝脉络证等,均属于血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