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会于此,治耳聋耳鸣强穴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会宗主耳浑浑淳淳聋,无所闻”。意思是,会宗穴是治疗耳聋的主要穴位。理由有三点。
其一,会宗穴是宗气会集之穴。穴内物质为三焦经的天部阳气会合而成,如宗气之所汇,说明气血很足,年在位置又在尺桡骨的骨缝当中,说明空间小,,如果刺激此穴,也就是对有限的空间中的足够多的气血进行刺激,就会快速激发出大量的经气,而三焦经又称为“耳经”,故能快速为耳朵提供大量的气血物质。耳聋耳鸣大多是因为阳气不足所致,刺激此穴就能快快速为耳朵部位提供大量的阳气,有利于耳疾的治疗。
其二,会宗穴是三焦经郄穴。郄穴能治疗所在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可见,郄穴在临床上是治病大穴,会宗穴作为三焦经郄穴,善于治疗疼痛,三焦经循行过耳,故此穴也能有效治疗有关耳朵的疾病。此穴再配伍听宫穴,听会穴,效果更佳。
其三,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黄帝内经》也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肾中精气充盈,耳朵的功就正常,听觉就灵敏,相反,如果肾中精气不足,那耳朵就可能形成耳鸣、耳聋的症状。三焦经络心属三焦,与曳直接相连接,而会宗穴是三焦经的穴位,刺激此穴就能有效地提升肾气,从而实现改善耳朵的问题。会宗穴位于人体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取穴时,伸臂俯掌,于腕上3寸,支沟穴尺侧,当尺骨的桡侧缘取穴。即:抬臂,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前臂尺骨的桡侧缘,用力按压有酸胀感,这个地方就是此穴。操作时,可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轻轻按揉会宗穴,以感觉局部酸胀为佳,每次3至5分钟。也可以艾条灸5至10分钟;或者艾炷灸3至5壮。专业人士可直刺0.5至1寸,局部有酸胀。
【中医知识科普】山茱萸的妙用
中医认为,“一味山茱萸胜过人参当归”,山茱萸肉味酸性温,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山茱萸有很好的补益肝肾的作用,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是药食同源之品,此外还可以强筋壮骨,抗疲劳。
山茱萸泡水
我们日常可以用山茱萸泡水,一般取6-12克左右即可,对长期疲劳引起的头昏脑胀、视物干涩、反应迟钝、头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做法:直接将山茱萸放到杯子中,用开水冲泡,盖住杯盖一会儿就能喝了。初尝山茱萸水,可能会发现味道有点儿酸,但是不苦,如果实在不喜欢这种酸味,可以加少许蜂蜜调味。
山茱萸熬粥
取山茱萸6-12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备用。先将山茱萸洗净,去核,再与粳米同入砂锅内煮粥。
当你的胃部受寒邪侵扰引起疼痛不适时,也可以煮点茱萸干姜粥。
做法:把山茱萸去核,姜、葱白洗净,切成细丝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粥煮熟的时候放入山茱萸、姜丝、葱白,再煮片刻就可以食用。
此粥可以起到暖胃的作用,缓解胃部受寒的效果非常好。
此外,山茱萸还可以与枸杞子、熟地等滋补肾阴药物一起做成滋补肝肾的药膳,适宜于肝肾不足。
六个方面告诉你,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讲的是养生生不息之气,人的生长壮老是一个自然规律的过程,因此此过程中要顺应天时,顺应天地的规律去进行养护,最终达到知天年的健康生活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中医养生有着悠长的历史,也有很多的讲究,中医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
结合当下对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壹
饮食养生
食疗养生、药膳养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健康。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健康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养生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
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
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养生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总之,饮食养生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贰
起居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娱乐,挥霍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娱乐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时尚,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叁
情志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养生。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旅游,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肆
运动养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伍
四季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养生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养生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陆
体质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养生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养生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健康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养生方法也不同。
睡好子午觉,胜过吃补药,
中医教你睡好养生觉!
什么是子午觉?简单来说,“子午觉”就是在每天的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这两个时段内入睡,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顺应阴阳平衡,清代养生专著《老老恒言》记载:“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意思是说子时和午时,是一天中阴阳转换之时:子时阴气最重、阳气始升,此时入睡有助养阴;午时阳气最盛,此时小睡有助养阳。
顺应静脉运行。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在一天12个时辰(24小时)内会产生诸多变化,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经脉“当令”(值班),顺应经脉运行的规律,睡眠也会更加高效。我们经常说的熬夜,其实就是子时不睡。
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三个时辰,也就是从晚上21点到凌晨3点。一天里的这6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最宜入睡休养。很多人做不到21~23点入睡,就一定要子时(23点~1点)入睡,哪怕是熬夜,这两个小时,也千万要好好睡觉。
午时小睡10分钟是很好的,很多人中午来不及睡午觉,或是根本睡不着,有的人一旦睡着,下午就会头疼昏沉,可以闭目养神10分钟,让思虑暂停,身心得到片刻安宁,也有利于下午的生活。
中午休息好了,午时养心,人也会容易开心起来,中午盘坐一会儿也是好的,像闻花香一样沉静地做做腹式呼吸,整个人也放松下来。
总半夜醒来是怎么回事?
常在以下三个时辰醒来,应该怎么调养呢?其实夜醒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同时辰醒来往往提示我们身体不同的健康问题。
· 常在23:00~1:00醒来——疏胆经
如果经常在这个时候醒来,会导致胆脏得不到充分休息,久而久之容易出现为口苦、恶心、厌食、腹胀、皮肤粗糙、偏头痛、容易惊恐等。
胆经位于大腿外侧,是一条从头延伸到脚的经络。调养胆经的办法有:
1、敲打大腿外侧,每天敲胆经5分钟左右;2、调情志,凡事少纠结,心情舒畅,保持豁达的心胸;3、注意保暖,尤其夏天要远离空调风,不要对着直吹;4、不熬夜,尽量十点半上床;5、适当热水泡脚,祛除寒气。
常在1:00~3:00醒来——疏肝经
气血在这个时候由胆经灌注至肝经,是进入深睡眠的黄金时段。《黄帝内经》称肝为“人体的将军”,这位将军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抵御体内累积及体外不断入侵的“毒素”。调养肝经的方法有:
1、推肝经:沿大腿内侧肝经位置,稍用力向前推至膝关节处,每侧腿反复推50遍左右,注意饭后不要马上做;女性经期少推或不推,孕妇禁推;2、敲揉、点揉肝
常在3:00~5:00醒来——疏肺经
此时段气血由肝经流注至肺经。如果经常在这个时候醒来,并伴有鼻塞、喷嚏、憋闷、咳嗽等症状,多半是肺经出问题了。
推荐拍打肺经:一侧手臂平举,掌心向上,另一侧手握空拳,从锁骨处拍揉至大拇指外侧,痛感明显处可着重按揉5分钟。
温馨提示
· 午睡前不要吃太饱。刚吃完午饭,胃被食物充满,此时大量血液流向胃,血压会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会下降,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不仅起不到午休的作用,反而还容易诱发疾病。
· 午睡的时间不要太长。如果时间过长,醒来后会不舒服。一般来说,午睡是小憩,小憩的时间一般是片刻,也就是15-30分钟,如若时间长了,就会扰乱生物钟,影响晚上睡觉的规律。
· 午睡的姿势也很重要。一般来说,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让人在醒后容易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