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养生
中医药知识读本(2021-03期)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阿胶

祝按:《神农本草经》载阿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症。《伤寒论》用于滋阴止血方剂多达12首。如卷六“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滋养阴血而止血;《金匮要略》卷下“芎归胶艾汤”(即胶艾汤),方中阿胶治疗内出血;再如黄土汤、温经汤、炙甘草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等,汤方中之阿胶均作止血药解。

阿胶——马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阿胶,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阿胶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萎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鉴别要点

生阿胶: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块。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细腻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气微,味微甜。

制阿胶(胶珠、阿胶珠):本品呈类球形,表面黄色至棕灰色,表面附有蛤粉或滑石粉末。体轻,质酥,易碎,断面中空或呈多孔状,淡黄棕色。气微,味微甜。

传统中药经验鉴别

专用术语

阿胶,传统有“冬板”“春秋板”“伏板”之称谓,是因不同季节宰杀之驴皮所熬制之阿胶而异。

冬板:系指在冬季宰杀所取之驴皮制得的阿胶,其质量最佳。

春秋板:系指在春、秋两季宰杀后所取之驴皮制得的阿胶,质量较次。

伏板:系指在夏季宰杀后所取之驴皮制得的阿胶,其质量较次。

用药注意事项

阿胶入汤剂,不宜同其他药物同煎,应烊化吞服。

方中如有伏龙肝(灶心土)时,两药宜共煎。因阿胶易吸附伏龙肝之治疗成分,如钾、钙等离子。伏龙肝单独或与他药同煎时,其有效成分易沉淀而失去治病作用,古人早有告诫。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

注意事项

现代教科书谓阿胶补血,治疗血虚证,但在古代诸多补血方剂中并不常用阿胶组方,其原因是,阿胶适用于因失血而导致的血虚,能较快地促进营血的生存,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失血性贫血。所以,古人对于妇人崩漏、月经过多、衄血、外伤出血或长期慢性出血、肺结核咯血等因出血所致之血虚证多用之。对于因心肝功能失调之心悸、失眠、健忘、视力减弱等血虚证,非出血性病证所致之血虚,古人很少在补血方剂中使用阿胶。

阿胶第一功效是止血,常用于出血证,用于机体各个部位的出血。本品因性味平和,可与各类止血药分别配伍使用,但仍以出血所致之血虚者为最宜。

制作原料、历史源流及市售阿胶鉴别

1.古今熬制阿胶之原料与名称  

阿胶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阿胶,微温,无毒。主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脚气。生东平郡(今山东省东平县),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苏颂《本草图经》载:“阿胶,出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故名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煮为真。造之,用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其井官禁,其阿极难得,都下货者甚多,恐非真。寻方书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其耳……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

很明确指出:《神农本草经》所用阿胶为牛皮所煎煮而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用挲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大抵古方所用多为牛皮,后世乃贵驴皮。”驴皮胶一名则始见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阿胶,阿井水煮成胶,人间用者多非真也。凡胶俱疗风,止泻,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

由此可知,古时的阿胶是以牛皮煮制的,用驴皮制作阿胶乃在牛皮制作阿胶之后。在唐代,阿胶、黄明胶和驴皮胶三种胶的名称是通用的,但主要以黄明胶(牛皮制作)为主。直至11世纪的《博济方》才始见“真阿胶”之名。黄明胶一名则始载于唐·孟诜《食疗本草》。在唐·甄权《药性论》中亦云:“白胶,又名黄明胶。能主男子肾脏气衰虚,劳损。妇人服之,令有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是指今之鹿角胶而言。

明代·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云:“阿胶。煮法,必取乌驴皮……设用牛皮,乃黄胶。”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载:“阿胶专入肝,兼入肺肾心……牛胶功与阿胶相似。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规定:阿胶以驴皮熬制的为正品。

阿胶以产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一带为优,为世人所共知。因此地阿井的水系河南省济源县济河的一股潜流,其井水中的钙、钾、镁、钠等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较高,每担阿井水比之普通河水或井水要重约1.5kg。

2.目前市售阿胶  

黄明胶:系由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皮加工熬制而成。始载于唐·孟诜《食疗本草》,沿用至今。所含胶原蛋白、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与阿胶相近,只是含量上有所差别,其功效亦与阿胶相似。

新阿胶:系由猪科动物猪Sus scrofadomestica Brisson.的皮加工熬制而成。研究表明,新阿胶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对治疗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有较好之疗效,其他临床疗效不及黄明胶和阿胶。

杂质胶:系用马皮、骡皮、小黄牛皮或羊皮等多种动物皮加工熬制而成。表面土棕色,无光泽,质硬不脆,不宜打碎,易发软黏合,具异臭味;炽灼残渣灰呈土黄色或灰白色,粉泥状,味咸涩,口尝有细沙状异物感。无阿胶作用,也无黄明胶作用。

 

中医四季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指的是生活中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调理身体,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保健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文化,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

养生贵在养德,养生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进亚健康状态上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方面转化,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强身健体,防病抗衰,也就是平常所谓的治未病。

春季养生

春应肝而养生

春季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春天阳气升,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01

情志宜平和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春季肝阳易动,人易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预防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02

饮食宜清淡

春季养生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

03

运动要科学

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春天时,树林、江河、湖边的阳气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

夏季养生

夏应心而养长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很多人在夏季易疲劳、出汗、心烦、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中暑、腹泻。因此,夏季要注意保养.

01

注意精神放松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放松而安静的心境是夏季保健的前提条件。切忌遇事要冷静,心情要平和,安和宁静的心情有助于防止心火内生,解除烦躁。

02

注意饮食清淡

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解渴应多饮开水,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既可适时补充因出汗消耗的水分,又可清热解毒,安躁除烦。

03

注意适当锻炼

夏练三伏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但夏季炎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

秋季养生

秋应肺而养收

秋三月,阴气由生而渐长,为少阴。秋季属金,主肃杀、收敛。五脏应于肺,肺喜润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当注意滋阴润燥,使阳气收敛、养护阴气,由此也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01

谨慎起居

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02

滋阴润肺

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强,加上秋季食物品种丰富,故应管住嘴,以免伤及肠胃。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

03

预防秋燥

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

冬季养生

冬应肾而养藏

冬三月,阴气较少阴更为壮大,故称为太阴。冬季属水,主收引、闭藏、蛰伏:五脏应于肾,肾主水,因此冬季养生应当保养阴精,潜藏阳气,由此也为春季养生厉兵秣马。

01

起居调养

冬季宜早睡晚起,待天明日出,方可起床。日常起居须注重保护阳气,避免过劳。冬季保暖尤为必要,老人、儿童为易感人群;腰、腿、胸背等处为保暖重点;外出需戴口罩,外出需备厚的皮或棉手套、鞋袜,以防冻疮发生,身边需常备护肤用品,及时擦拭以缓解皮肤干燥。

02

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可适当补益肾气,味咸的食物能入肾,色黑的食物能补肾,诸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食用时可用盐等咸味之品加以调和,使之入肾。但需注意,咸味之品不可久食多食,易伤津血,应根据情况不同加以调整,适度为宜。

03

情志调养

冬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若伏若匿”,应着眼于“藏”。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减少欲望,保持安定、满足的情绪。藏神即包含少欲之意,除做到“神藏”外,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即人们熟知的冬季忧郁症。对此,首先应通行阳气,避开阴冷潮湿的地方,远寒就温,多晒太阳;其次调畅情志心中若有不快,可哭可诉,以排遣、抒发抑郁之情,使气机畅,抑郁自散。

 

立夏,你应该知道的中医养生知识!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变得炎热,气温也开始上升。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三候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这三候反映了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也为我们的养生提供了一些指导。

一候:蝼蝈鸣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蛄(即:蝼蝈)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这说明此时气温已经升高,蛰伏在墙缝中的虫子开始出来活动,这提醒我们要注意防蚊虫叮咬,避免感染疾病。

二候:蚯蚓出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愈盛,蚯蚓也掘土而出。说明此时土壤温度升高,蚯蚓开始出土。也提示我们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蚯蚓等昆虫的滋生。

三候:王瓜生王瓜的蔓藤在立夏时节会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出红色的果实。说明各种植物开始生长,这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立夏养生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立夏时节气渐暖,阳气渐长,现在春夏交接的时候,就是从肝木到心火的关键时期。从中医五行来看,木生火,而湿热淤堵容易导致身体郁而生热生火。因此,如果在这段时间不注意养护,就可能同时面临肝木太旺和心火旺的情况。
立夏节气的常见病

感冒发热:由于气温变化大,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表现为喉咙痛、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

消化道疾病:由于气温升高,人们喜欢吃冷饮、冰激凌等寒凉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血压:由于气温升高,人体血管扩张,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

皮肤病:由于气温升高,皮肤容易出现湿疹、痱子、蚊虫叮咬等症状。

那么立夏节气中医如何养生?

首先,要注意饮食。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出汗,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充身体的水分。此外,夏季还可以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草莓、黄瓜等。同时,要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胃肠道。

其次,要注意起居。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疲劳,因此要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可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此外,要避免在太阳直射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以免中暑。

要注意五脏六腑的养生。立夏时节,心脏和小肠是主要的脏腑,因此要注意保护好这两个脏腑。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菊花、薏米等,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可以通过穴位养生。立夏时节,可以按摩一些穴位,如太冲穴、液门穴、阳陵泉穴等,以达到清热解毒、调节气血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艾灸、拔罐等方法进行穴位保健。

总之,立夏节气中医养生需要注意饮食、起居、养生方式和穴位保健的调整,以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持身体健康。

 

健康知识

 

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典型病人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为特点,即:“三多一少”。

2、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均有良好疗效。

【预防与保健】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注重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膳食方面:严格控制饮食,忌摄入过多热量,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进食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及工作性质而定。患者可常食猪肾、黄鳝、猪脊肉、淡菜、田螺、山药、玉米须、蘑菇、苦瓜、南瓜等食物。食用植物油,少吃盐,禁食各种糖类,戒烟禁酒。

2.心理、运动、精神方面:对糖尿病要有正确认识,应树立治疗信心,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防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破损.防止尿路感染等。做好劳逸安排,适当参加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还可根据病情体质分别选练内养功或太极气功,配合放松功、虚明功等,每天1—3次,每次15—30分钟,以晨起、午后或夜间为宜。

3.①中医药防治方法:糖尿病口渴、多食、多尿,可将黑大豆炒香加天花粉等份研细。每日2次;每次15克内服,有清热、生津、止渴、降血糖功能。②民间验方:猪胰山药汤,有一定效果,用法:猪胰一具,山药60克,煎汤服用。③番白草适量代茶饮。④中成药常用消渴丸,金芪降糖片等效果也不错。除此还可采用推拿康复法,一般可推脊椎两侧,并由下而上,摩擦背部,擦背部俞穴,捏捻脚趾。

失眠症(中医属不寐范畴)

1.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常见病证。长期失眠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

2.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欢迎。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可适当选用酸枣仁粥、百合杏仁粥、地黄枣仁粥等,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食物,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宜吃零食饮浓茶等。

2.心理方面:失眠者在睡觉时往往由于急于求人睡反而会不断兴奋和紧张,使感觉越发清晰,加重了失眠和焦虑。这时最好的方法是患者要坦然处之.能睡多久就睡多久。

3.情志方面:喜怒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消除紧张和疑虑。可以调摄情志着手疗不寐,常可用说理开导、宜情易志等,采用音乐疗法及钓鱼、观赏山水等。

4.起居方面:患者生活要有规律,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要热水洗脚,按摩足底、手心,使情绪放松,忌饮咖啡、浓茶、烟酒,避免长时间看书阅报和过分兴奋、忧愁;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温度要适宜,光线要柔和,被褥不宜过硬,枕头不要过高。

5.运动方面: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参加体力劳动。对于提高睡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如:太极拳、气功均有良好效果。

6.服药方面:遵医嘱服药,但不要依赖安眠药。同时可选用桑椹代茶饮或灯心草、竹叶茶、龙眼、枣仁饮等。

脑卒中 (中医属中风范畴)

1.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其发病先兆,一般表现为突然昏眩、头痛呕吐、说话不清、半身无力。

2.脑卒中病情凶险变化快,往往病情突然加重。不论首发症状轻重.一定要及时住院观察治疗。

3.争取尽早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4.康复治疗是减少致残率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尽早开始治疗。

【预防与保健】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l、膳食方面:少吃动物脂肪.不要贪食,禁酗酒,已有动脉硬化者更应注意。多吃蔬菜和植物油,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在天气变化明显的季节更应控制血压。

3.心理方面:防治高血压时,除合理应用药物外,重要的是树立乐观精神,消除思想紧张和顾虑。

4.运动方面:根据身体、自身情况进行散步及打太极拳等适量运动。

5.防治心脏病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当发生脑栓塞时,病人应采取左侧卧位。

6.右旋糖酐及激素有一定作用,抗凝治疗需慎用。

7.做好瘫痪肢体的锻炼。可采用中医针灸、按摩、理疗及语言训练等方法及中药配合综合治疗,效果最佳。

8.预防褥疮及肺部感染发生。

9.保持大便通畅。

lO.如病情加重,经cT复查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应及早做手术。

 


院长致辞
尊敬的患者朋友、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历经四十年积淀,四平市中医医院以仁爱行医、以诚信立院,...   【详情】
医院简介
四平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75年,是四平地区唯一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由政府主办的地市级非营利性中医综合性医院。医院肩负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