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夏季养生
关于夏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段话是说,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气温偏高,天气炎热,地之阴气微微萌发上交于天,天之阳气盛极而下交于地,地气蒸腾上升变成云,天气凝结下降变成雨,一切生物都会因此长养,万物繁荣茂盛,植物开花结果,自然界呈现出茂盛壮美之象。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应于心脏,故夏季亦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因此夏季养生即应保养此“长养”之气。
从生活起居养生来说,夏季应该调整作息时间,宜晚卧早起,不要厌恶太阳光照、气候炎热,适当做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借天势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阴精气血等各种物质的孕育、长养,切忌过度趋冷,造成感寒受凉,伤害身体。同时,夏季适度出汗有利于人体阳热之气宣泄,既可降温消暑,又能排出陈气浊物。就精神情志养生而言,夏季人们要顺应天地长养之气而养生,不要郁闷、憋怒,使自己的情志压抑,应找到合适的场合、时间、方式,把情绪表达、发泄出去。若有所爱,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志、自己的情感。
根据《黄帝内经》养生的理论,夏季养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精神情志
乐观振奋,宣发阳气
不生郁怒,凉从心生
《黄帝内经》认为,夏季与心脏均属五行的“火”行,而心主神志,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上文所说的“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即要求人们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精神振奋,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阳气的宣发。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下棋、游泳、外出旅游、夏令营活动等。
民间有养生谚语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夏季应避免因天热、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应学会调节不良情志,不生郁怒,正常表达自己的心志,阳气得到了宣发,自然就能在夏季暑蒸气耗的季节里,凉从心生,健康长寿。
生活起居
顺应自然,起居规律
科学避暑,切勿贪凉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昼长夜短,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培补阳气。另外,夏季气温较高,出汗较多,津液、阳气极易损伤,常使人感觉疲劳。因此,夏季保证足够的睡眠,方能使精力充沛,有益于身体健康。夏季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规律;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保持宁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短暂放松,恢复阳气、培养阴气,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夏季酷热多雨,暑热、暑湿邪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中暑、阴暑等时令病。中暑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的要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小视。
阴暑是夏季因气候炎热过度贪凉吹风,或饮冷无度引起,应注意避免过分贪凉就阴,如室外露宿,当窗坐卧,空调温度过低,睡卧露腹不盖衣被等。
饮 食
清淡饮食,温凉适度
春夏养阳,省苦增辛
炎炎夏日里,人体阳气浮于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易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饮食要注意节制,不要吃得太饱,尽量避免炸煎等高油高脂食物,少吃不易消化和易胀气的食物,例如坚果类和干豆类食物。夏季饮食应该以清淡、滋润、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为原则,做到温凉适度。如果为了开胃而过量进食冰饮等凉食,很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食用西瓜、苦瓜、黄瓜、茄子、芹菜、芦笋等凉性食物,同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清淡不等于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宜长期吃素。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虾、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在烹调时可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少用煎炸等方法烹调。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盛夏暑气逼人,人们汗液大出,阳气本就易于耗散,加之许多人不知养生,贪凉饮冷,内伤寒湿,使阳气进一步挫伤,所以人们阳气多有亏虚。在我国各地也都有夏季吃羊肉、狗肉、附子等补养阳气的习俗。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偏旺则克伐属“金”的肺脏,味苦之物可助心气、味辛之物可助肺气。因此,夏季一般不主张多吃苦味食物,以免心气过旺。辛味食物如白萝卜、葱、姜、蒜等,多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防心火过旺引起的肺功能虚弱,适合夏季食用。
如果夏季出现了心烦失眠、出汗较多、胸闷心慌的情况,不妨试试下面这款代茶饮。取人参3g、麦冬9g、五味子3~6g,煮水代茶饮,能够起到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作用。
运 动
坚持运动,有利心肺
适当锻炼,切勿过劳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阴静阳动,应遵循“无厌于日”的原则,适当运动。夏季经常参加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也有促进心气宣通的养生作用。有研究发现,夏天经常参加运动锻炼者在肺活量、心脏功能、消化功能等方面都强于不坚持运动锻炼者,且心肺疾病的发病率也更低。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有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合理地安排运动锻炼才能收到预想的养生效果。
具体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段进行,同时应在室外锻炼。二是项目的选择,宜选择慢跑、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广播体操、保健气功,或晚饭后户外散步、骑车、打球等不太剧烈的项目。三是运动量适度,不要过度疲劳,不要出汗过多,运动后可适当饮用温盐水或绿豆盐汤。四是运动后注意保健,不要立即用冷水洗头或淋浴,否则易招致感冒、头痛,或引起风湿痹痛、皮肤痤疮等病证。
从“艾草寻水源”看中医艾灸疗法
你可听说过“艾草寻水源”的故事吗?在古代人们行军打仗需要水源之时,会利用艾草寻找水源。他们四处割取艾草,把艾草堆起来点燃,当艾草烧着后,产生的艾热会顺着地下走串,直到它找到出路。而当艾热遇到水源的时候,就会随水一同蒸发升腾,将士看到有水雾冒出来便知晓水源便在此处地下,便在此处挖井取水。史书就有汉代卫青北征匈奴时用艾烟在沙漠里找水的记载。
艾叶,辛温,其性趋下,善祛寒湿。艾绒点燃后烟向上冒,它的温热作用向下,可以透过人体的皮肤肌腠向下寻找寒湿之源,达到散寒祛湿、振奋阳气、温煦气血、透达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中医的艾灸疗法有以下应用。
(一)温经散寒灸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颈肩腰腿等部位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灸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等。
(三)抗衰养颜灸
临床上常用艾灸来促进面部气血运行,延缓衰老。常用于面色晦暗无光、色斑、皱纹等。
(四)消瘀散结灸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水液停聚疾患,如腱鞘囊肿、乳腺增生、囊肿等。
(五)健脾化痰灸
临床常用于肥胖、头身困重、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形、眩晕等。
如何科学养胃?
中医有句俗话:“三分治,七分养”,尤其是胃病更是如此。《灵枢·五味篇》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体以胃气为本,脾胃的消化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的抗病能力,说明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在治病或养生中,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保护“胃气”,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那么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养胃呢?针对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与习惯,不妨试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饮食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里写到:“痰生百病食生灾”,饮食关系着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一旦饮食出现了问题,大概率意味着人体也会出现不适或病变。
饮食需有节。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寒性的蔬菜水果食物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同时,生的食物不洁净,也会引起脾胃的不适。《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度食用醋、蒜、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或者过度贪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既易直接损伤食管、胃腑,又易导致胃气不降,从而出现胃痛、呕吐、痞满等症状。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时定量就餐,不贪食,顺应自然规律。平时饮酒亦需节制,酒性味辛热,过度饮用既易损伤胃气,耗损阴液,又易腐伤胃肠。经常饮酒过量,可使胃出现充血、水肿等症状,甚至诱发胃出血。而且,酒越烈性、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对胃的损伤就越大。
食材选取宜荤素搭配。生活中有些胃不好的人拒绝吃肉,只吃素食。他们认为肉类食物不好消化,吃肉不利于胃健康。然而,素食通常缺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酸等营养素,而胃黏膜的修护和更新都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因此,胃不好只吃素食是不妥的。胃不好的人也应该适当吃一些动物瘦肉、鱼肉、蛋等,并尽量采取炖、蒸等烹饪方式。
喝粥宜适量。民间有“喝粥养胃”的说法,很多胃不好的人会选择喝粥甚至是长期喝粥来养胃,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虽然粥具有软、淡、黏等特点,易于消化吸收,但是喝粥省掉了咀嚼的过程,减少了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是有助于消化的。再者,粥水分多,会稀释胃液,不利于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细嚼慢咽。健康的人更不要长期以粥为主食。
专心吃饭。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看书边吃饭,殊不知,这种吃饭方式很容易损害胃健康,引发胃病。因为我们看电视或书时,大脑处于工作状态,这就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支持脑部运转,而胃也需要血液来维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大量血液流向脑部,那么胃就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使食物难以被充分消化,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等。因此,我们要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
2 运动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老恒言》也说:“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意思是饭后缓步行走,可以帮助脾胃消化,有益人体健康。散步还可以促进消化腺分泌和肠胃有规律地蠕动,能增进食欲,预防便秘。散步还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全身和肠胃功能,对消除腹胀、嗳气,促进溃疡愈合也有一定的作用。散步的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最佳时间是饭后和清晨,以达到稍稍出汗的程度为宜,这样能起到锻炼的作用。饭后不要立即散步,最好休息半小时。早上散步,可以选择风景优美的公园、林荫小道或郊外等场所。
平时闲暇的时候也可以做些广播体操、八段锦、太极拳等对身体有益的运动,不必大汗淋漓,只需微微发汗,使气血流通,便可达到濡养全身的效果。
3 劳逸
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身心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一休息下来又不知该如何放松,长时间坐着或卧着玩电子产品等。事实上,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发病。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熬夜工作,可耗气伤脾,致使脾胃运化迟滞,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不思饮食或食后难以消化等症状。过度安逸,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或久坐,可使胃肠气机停滞、运化无力,时间长了容易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秘等问题。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是养生根本。
4 情志
在中医看来,人的情绪与脾胃病紧密相关。过去老年人常常说不要吃“压气饭”,不然会格外伤身,得很多怪病。什么是“压气饭”?就是在生气的时候勉强进食,这个时候肝气横逆,咽喉又为狭窄之处,饭在咽中欲下而不得下,噎嗝难受,勉力压下去后,又因肝气犯胃而无力消化,食与气相结,愈加胀满难化,进而影响五脏六腑。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满面愁容、恼怒抑郁的人大概率肠胃是不太好的。这是因为在中医五行中,肝属木,胃属土,情绪的发泄或者郁闭和肝气密切相关,木的贼气会压制土的功能。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就会发为痞满。并且胃不和则卧不安,人的睡眠也会受到影响。
通过以上的文字,大家是否对养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呢?追求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以此能够更轻松愉快地与家人朋友相处,更好更积极地适应这个社会。将养胃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意识和习惯融入到生活中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收获一份健康。
当然,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某一部分的病变也会引起其他器官出现问题。一旦胃出现不适,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得了胃病。其实不然,引发胃痛的因素有很多,胆囊、胰腺、心脏等器官的病变也有可能引发胃病。因此,胃出现不适时,首先要明确病因,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对症治疗,与医生一同努力战胜病邪。
中医针灸:手、足、肩三针!
一、手三针、足三针、 肩三针
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3、肩三针是:肩髃、肩髎、肩前。
手三针简述: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另外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 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 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 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 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足三针分述: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 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 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 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 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 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 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
肩三针分述:
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本穴。《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在两肩头正中”;《循经考穴编》:“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或转手插腰,缓缓下针。”
功效: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 主治:古代记述: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近人报道:中风偏瘫,高血压,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的第14个穴位。肩后三角肌上部,肩峰后下方,举臂外展时呈凹陷处。主治:古代记述:肩重不举、臂痛、中风偏瘫。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
肩前:经外奇穴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肩前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臂痛、臂不能举。
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 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 “……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 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 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 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 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 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三、手三针、足三针作用机理
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 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 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
作者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218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 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
笔者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196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笔者的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 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娴熟自 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 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 用于临床。
四、手三针、足三针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五、手三针、足三针手法
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 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 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 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 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 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 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 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