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养生
中医药知识读本(2022-04期)

《伤寒论》解读7-10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历史上大部分伤寒大家把本条作为《伤寒论》的大纲。认为本条提纲挈领,统论阴阳,冠于六经之首,《金匮玉函经》就将本条排列在太阳病前面,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总纲。

各医家唯“阴阳”二字解释不一,有作寒热解的;有作太阳经风伤卫,寒伤营解的;有作太阳经与少阳经解的;但多数还是主张解为阴经和阳经,如钱天来的《伤寒溯源集》和尤在泾的《伤寒论贯珠集》所论极详。我认为该条所说病“发于阳”“发于阴”,涉及甚广,既指发病的部位在阳经或阴经,也指病邪的性质是阳热还是阴寒,还指正邪胜负。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为阳;邪气有余,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不利则为阴。这里的“阴阳”要灵活理解。至于文中的“六”“七”,那是古人根据水火成数理论与阴阳奇偶来判定疾病预后的,有形而上的局限,用其指导临床可能有误差,我们不必拘泥,但也值得研究。

这一条开头的“病”字,不少注家认为并非只指伤寒病,而是指所有病,这也说明《伤寒杂病论》不是专论伤寒的著作,而是辨证论治的圭臬。正如喻嘉言所说:“伤寒之中每多杂病。”仲景在《序》文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本条告诉后人,太阳病行经尽自愈的时日,并且要 4 条、5条参看。本条是行经,4 条、5 条是传经。

所谓行经是邪在本经不离开,而传经是邪由本经传到另一经。关于行经与传经的不同,引清人柯琴的一段话:旧说伤寒一日传一经……夫仲景未尝有日传一经之说,亦未有传至三阴而尚头痛者。曰头痛者,是未离太阳可知。曰行与传不同,曰其经是指本经而非他经矣。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变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有明证也。故不曰传足阳明而曰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使邪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非归并阳明,使不犯少阳之谓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的这段话可以说明行经与传经的不同。关于邪在太阳经七日以上还头痛,说明七日未离太阳经。为什么是七日?因为 7 条说“阳数七”。注家多认为阳多指太阳经。七日是太阳经受邪的日数,也是自愈之期。岐伯亦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这说明太阳病头痛为主症,“七日以上自愈”是由于邪在太阳经行经尽,如果有再传阳明经的迹象,就要针足阳明经以泄邪热,使邪不传经,病就愈了。具体针什么穴,文中没说。后人指出可针头维、足三里、内庭。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条推测太阳病欲解的时辰,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理论基础上的。

巳、午、未(9:00-15:00)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辰,人体阳气亦应时抗邪有力,病邪此时可能退却,疾病告愈。“欲解时”的“欲”有商量的口气,就是说太阳病要是好了往往是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是指卫阳久虚之人容易经常感冒风寒。“表解而不了了者”是用解表法治疗大致告愈,但正气未复,余症未彻底消除,还感觉不舒服,但又不要紧。“不了了”是没有彻底了结,还剩些小小的不适症状。“十二日愈”说明不需要用药物治疗,调护恰当,会自愈。关于“十二日愈”,历代注家常常略说。我认为,六日为表邪在太阳经行尽之日,七日开始表证应该自愈,也就是七日为康复之日;如不愈,第二个六日之尽,也就是十二日,还剩些小的余邪也应该可以自愈。这也是仲景判断表邪痊愈的概数,不必拘泥。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

 

我们常说的面瘫,实则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或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瘫。

为什么出现面瘫

受凉、劳累、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因素均可导致局部神经的营养血管痉挛,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出现面肌瘫痪。
  现代人群学业工作压力大、习惯性熬夜、缺乏运动使身体素质下降,加之风扇、空调的超时间使用,骑行人群,劳累加上受凉,很多人在这种换季的时候就很容易中招了。亦有因疱疹病毒等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如亨特面瘫。

面瘫有什么临床表现

1. 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眉2. 眼睛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可伴有眼部分泌物增多(迎风落泪)3.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4. 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5. 鼓腮或吹口哨时漏气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不同有时还合并其他症状,如味觉减退、听觉过敏、耳后部疼痛、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等


面瘫的治疗手段

针对此类患者,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对于中医中药针灸治疗,我科设有多种治疗手段,中医针灸、艾灸、电针,刺血放血、火针、火罐、中药、红外线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治疗,对于颈肩腰腿痛、中风偏瘫、面瘫、耳鸣、尿潴留、呃逆、带状疱疹后遗痛、女性月经问题、体质调理等均有很好疗效。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法。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易轻,针刺易浅,取穴易少,恢复期加足三里治疗,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加艾灸治疗可祛风温经通络,对于病情严重患者中后期可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恢复期均可配合中药治疗,加快病情恢复。

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以居家配合口颜面表情肌训练操促进康复。

预后如何

科学研究及临床经验均表明,早期介入并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此类疾病预后良好,80%患者可在数周或1~2个月内恢复。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面瘫),预后较差。如果个月至半年内不能恢复,多留有后遗症。

注意事项

1. 疾病发生后,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2.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摄入足够的营养;3. 避免耳后部皮肤吹风受凉,以免加重病情,可配合局部热敷;4. 眼睑不能闭合者,出门可带眼镜、涂眼膏或眼药水等,以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感染。

 

出这五种汗,是身体在报警

 

汗可以调节体温、体液,排泄体内废物,还可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病菌对人体的侵袭。

但是,如果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这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需要格外注意! 

臭汗源于肝

如果出臭汗的话,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肝脾湿热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关系密切。

比如,一个人总是七情不畅,心态抑郁,日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脾胃之气也会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

这样一来,肝脾湿热内蕴,熏蒸肌表,就会出汗。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

肝脾湿热偏于肝经湿热者:这种臭汗容易循肝经所及之处而外渗,此类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等问题。

肝脾湿热偏于脾胃湿热者:往往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

2虚汗源于肺

一般情况下,虚汗主要指肺气虚。肺气衰弱,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俞等,这样不仅能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3冷汗源于肾

我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

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

而卫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卫之气衰弱,津液就会外泄,导致多汗。同时,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汗是凉的。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温补肾阳,建议艾灸: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养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调理。使用期间应避免烟酒生冷等禁忌事项,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汗与疾病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比如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人体容易出汗,但出汗的量一般不会太多,大多为一时性的。

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范围:全身均匀有汗

汗量:微微有汗,发潮发润

时间:可持续,不是阵阵冒汗

色味:无色或淡黄,味略咸,无难忍异味

次数:一天出汗两三次,大汗不超五次

但是,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发生改变,很可能是体虚的表现或者是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一定要引起重视。

异常出汗提示健康问题:

1一动不动也流汗,气虚自汗

白天出汗比别人多,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甚至坐着不动都会出汗。体质较虚、大病初愈或者肥胖的人多见,主要是气虚导致的。

汗出怕风,气虚的人易患感冒,常感觉神疲、乏力、气短、食欲差等,这时候需要吃点山药补一补脾肺肾。

2常常睡觉出大汗,阴虚盗汗

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轻者入睡后稍有汗湿,重者每晚衣被尽湿,醒后汗停,这种在中医里叫作盗汗,主要是阴虚火旺导致的。

经常盗汗的人,常伴有手脚心热、两颊潮红、口咽干燥、容易心烦失眠等问题,这时候可以吃一点酸枣仁助眠养阴。

3半身汗、奇怪汗,警惕糖尿病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或在进食数秒后,忽然出汗,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要警惕糖尿病。

4胸闷汗、出冷汗,提防心脏出事

心脏出现问题时,由于体循环淤血,会导致周围血液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渗出,如果出汗特别是出冷汗的同时,还存在胸闷、胸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

5全身汗、持续汗,当心甲状腺疾病

经常出现莫名的燥热,随后全身出汗且持续出汗,这样的情况,可能显示你的新陈代谢处于异常旺盛状态下,或许是甲状腺给你发出异常的「信号」。

调理方法

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多汗,要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气虚导致的自汗,以及阴虚导致的盗汗,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按摩、艾灸调理。

1改善自汗:多补气

自汗多为气虚不固,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症状。

在选穴上,推荐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

气海穴是大名鼎鼎的「补气穴」,前人有云:「气海一穴暖全身」,意在强调气海穴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之功。

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是统摄元气之所,能培元固本、补气益精。

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按足三里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是补益气血的要穴。

2改善盗汗:要滋阴

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

出现阴虚盗汗的人,可以通过揉按,或艾灸阴郄穴、后溪穴、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

阴郄穴是调理盗汗的特效穴,《百症赋》曰:「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而汗为心之液,阴郄配后溪,有清虚热、敛阴液之效。

三阴交为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揉按三阴交穴相当于对这三条阴经都做了调节,能促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个人体质不同,出汗原因也不尽相同哟。

 

中医基本知识~气

 

有一种痒叫湿疹,湿疹都是湿气引起的吗?

有人说,既然以湿字来命名,湿疹想必和湿气脱不了关系。湿疹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的称呼有很多,有栗疮、耳疮、四弯风等等。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古代,在中医大行其道的年代,一个人身上起疹子了,火急火燎地冲进医馆,说,大夫您给瞧瞧吧。

只见来人面色苍白,又因为剧烈的瘙痒而坐立不安。医家趁机又仔细观察了一番,疹子呈暗红色,挠之有皮屑,像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似的,就这样挠啊挠,一直挠出抓痕,挠到出血才肯罢休,可以看到有些出血的地方已经结痂。

医家心中了然了,这是典型的血虚,血一虚,风就失去了制约,就再也按耐不住了,只见它昂首阔步,一路高歌,所到之处飞沙走石,给身体造成一系列不适反应,比如瘙痒,就是风邪引起的。

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相比于汤药,中成药的优点是便于服用。

闲话不多说,下面让我们请出今天的主角——润燥止痒胶囊。

这个药专门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看看成分,有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何首乌因为乌发生发的功效被世人所熟知,中医说发为血之余,其中肝血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

生地滋阴养肾,肝肾同源,肾阴可以转化成肝阴肝血。

桑叶重点打击的是风邪,就是平常养蚕用的桑叶,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它,桑叶平肝息风,它像捕快,专门搜捕风邪。

红活麻是一种草,这种草从叶子到茎再到根都可以入药,可以起到祛风除湿的作用。

最后加一点苦参清热燥湿。血虚也就意味着正气虚,也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比如湿邪热邪。湿热也会令皮肤起疹子,令皮肤瘙痒。

不论什么样的皮肤问题,只要是跟湿热有关,用点苦参准没错。

     这样一来,等于是把血虚湿热两大问题都解决了。不过,因为何首乌是君药,所以更适合血虚风燥引起的湿疹,此外,它对荨麻疹、痤疮、皮肤瘙痒等也有效。

这一类皮肤病的特点,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有两个辨证的关键点:容易在秋冬发作;容易在夜间加重。

气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呢?

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在血!在气!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

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

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

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

     上面讲到的“气化”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都有赖于一种很重要的气,叫作“卫气”。

     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气的固摄作用

     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津液(如汗液、唾液)、精液等。所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血液就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中医里,气血关系可以为概括: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补气,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但应注意两点:

一是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

二是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补气有补元气、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之分。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

1、补元气:党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共同的功效,就是补气)。

发高烧、做手术、生孩子、长期用抗生素、放化疗等,这种情况的患者都是元气大伤,肾气久亏,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可以吃人参的含片,可以泡人参茶喝,都能使身体早日复原,但用人参的时候,宜多喝水,这样会吸收好,不易上火。

通常我们用人参补身体的时候,一旦出现嘴里长溃疡、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或者是生扁桃体炎,甚至是鼻出血,这是补得太过,一定要停药。

2、补脾气:白术、山药、白扁豆。

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固表敛汗;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升阳)。单吃黄芪也许达不到效果,这是很多年研究的药理分析的结果。只有在一点的配伍组成下,才能发挥黄芪升阳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人一天一次大便很正常,可有些人一天大便三四次,甚至更多,次数多还不成形,中医称这为大便溏泄,这样的人胃口也不会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有些人还有胃下垂、脱肛,或有子宫下垂等,这都是脾气虚。

补脾气的中药有白术和山药,用这些药对脾气有一个提升的作用,如果舌苔厚,也可以着重加一些白扁豆,这样既补脾气又能祛湿。

3、补肺气:甘草。

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累了、说话没力气、盗汗、失眠、心慌气短、妇科病、月经提前、量多、量少,产后、乳房肿块等,都可以补气。咳嗽喘是现在最常见的病症,毫无疑问这样会伤肺气,导致肺气虚,患了咳嗽喘的人对甘草片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甘草可以止咳,其实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甘草在止咳的同时,最主要的一项功效就是补肺气,而且还是专门补肺气,单味甘草远不像煎好的中药汤那么难以下咽,我们可以用单味甘草泡茶喝,在止咳平喘的同时,补肺气也是重中之重。

4、补心气:西洋参、红参。

加班,劳累,刚开始你会觉得心跳加快,严重了就会心慌、气短,这是心脏病前期心气虚的表现,出现了这种情况西洋参和红参就是首选。

提前服用点补心气的参类,能避免你过早地步入心脏病一族。

5、补肾气:六味地黄丸。

肾气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八方面:

(只要有其中一个现象,就说明肾气不足):爱吃味道浓的东西(脾胃功能弱了,需要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将元气调上来帮助运化);老年人小便时头部打激灵(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所以老年人小便时一定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敛住自己的肾气;17~19点发低烧(气血水平很低,表示肾气已经大伤了);成年人胸无大志,容易满足现状(肾精不足的表现,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们的志气就特别高远);坐着时总是不自觉地抖腿,说明了这个人的肾精不足;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好多(发为肾之华,头发的根在肾);春天手脚冰凉;盗汗(睡觉爱出汗。汗为心液,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引起)。

补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是最常见的以补肾阴为主的中成药,其他常见补肾中成药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注:只有在肾气不足的时候补充才最有用,否则容易引出肾火,对健康也极为不利。

日常食补:

植物种子最能补肾壮阳,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的种子组成(药店能买到)。食物中花生、榛子、核桃、杏仁可补充肾气,激发生命的活力。韭菜子的壮阳功效也不容忽视(注:阴虚火旺者忌服)。平时多吃点腰果之类的都有补肾的作用。

有一个中成药,是肺虚咳嗽的良药

清代名医郑梅涧特别擅长治疗咽喉疾病,他曾写过一本书叫《重楼玉钥》,不出意料,这是一本喉科专著,里头记载的方子多用来调理咽喉疾病。这本书在没有正式出版以前,在民间就大受欢迎,大家争相传阅,不光看,还要小心翼翼地抄录下来。《重楼玉钥》分两卷,上卷记载五十八方,有内服的,也有局部治疗的,养阴清肺汤就被收录于其中。此方也是治疗咽喉疾病的专方,咽喉又是肺的门户,养阴清肺汤所治之证系肺肾阴虚,虚火上浮。我们知道肺喜润,又是娇脏,肺阴一旦受损,不得了,各种症状接踵而来。由此引发的咳嗽叫燥咳,也叫干咳,表现出来:无痰或者少痰。从季节上来讲,秋冬比较常见,因为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是燥。燥和润就如一对冤家,不能聚头,但燥邪偏偏又喜欢招惹肺脏,从而导致肺阴受损。

养阴清肺汤:生地6克、麦冬9克、玄参9克、炒白芍5克、川贝母5克、生甘草3克、薄荷3克、丹皮5克。

中成药养阴清肺丸

可以看到这里头用了不少滋阴的药材,有生地、玄参、白芍、麦冬。

麦冬润肺,白芍滋阴养血。

生地玄参滋阴养肾,它们两个的主战场在肾。肺和肾从位置上来看,虽然相距比较远,但它们两个是有关联的。肺金生肾水,肺阴不足,久而久之,肾阴也将处于亏空的状态。而肾又是主水的,反过来,肾阴充足,可以把阴液升上去滋养肺脏。所以说五脏六腑都不是独立的,像肺和肾,哪怕天各一方,也会牵挂着彼此。

因为肺里头是干燥的,干燥就容易起火,肺在邪火的灼烤下越发燥得慌,同时肺中津液还会被炼化成痰。不过,好在是虚火,火势不是很猛,所以只用了薄荷、丹皮。

川贝母止咳,川贝母这味药呀也是 偏润的,能给肺脏补充津液。那么,肺里的痰又当怎么办?交给川贝母,川贝母兼有化痰的功效。

开头提到,郑梅涧是清代医学家,清乾隆年间,白喉大爆发,光是史书中有过确切记载的规模比较大的就有四次,此外,医书上零零碎碎的记载也有不少。白喉一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了此病以后,咽喉处会出现一层白膜,故而得名。

别看只是小小的咽喉疾病,可杀伤力却不小。郑梅涧深感百姓所受之苦,他翻遍医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创立养阴清肺汤。现在也常用来治疗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辨证属于肺肾阴虚型。需要注意的是,滋阴药大多寒凉,脾胃不好的人最好用姜枣茶送服。

 


院长致辞
尊敬的患者朋友、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历经四十年积淀,四平市中医医院以仁爱行医、以诚信立院,...   【详情】
医院简介
四平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75年,是四平地区唯一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由政府主办的地市级非营利性中医综合性医院。医院肩负着...   【详情】